2022.5.15(日) 清淨的心能辟邪 解脫藏在呼吸間
內容主題
◆提問:是否應該盡量減少思考以利契入佛性?
想請教老師,是不是平常須盡量減少思考問題,會比較容易契入佛性呢?因為不知道是不是自身太多問題,別人都沒什麼問題,會造成了老師困擾,也造成了大家的困擾,然後也阻礙了佛性的超能力?
越少起心動念,越接近佛性的本來面目
答覆一 :想太多《天下雜誌 2016/7/2》
根據利寶互助保險集團調查,38%的人整天擔心這個、擔心那個。這不但傷害情緒,也傷害健康,也很難入睡。
芻思可能造成情緒憂鬱、孤立無援、難以相處
答覆二 :芻思《心煦 心理治療所 2021/10/3 陳鈺弦 臨床心理師》
腦中盤旋著某些念頭或一連串的想法,重複且重複而難以抹滅…這樣的狀態就稱為「芻思」。
芻思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,一但影響的層面過深或時間過長,可能會造成我們情緒憂鬱,孤立無援,又或是難以與人相處。
內心乾淨容易緣起信心;內心汙濁則易造成不信
答覆三 :信vs不信
(一)《成唯識論卷六》「信」即對一對象,能令其心產生清淨之精神作用,故「唯信能入」,為進入佛道之初步。
與此相反為「不信」,指內心汙濁之精神作用。
清淨的心就是最好的辟邪法寶
(二)《唐譯華嚴經卷十四》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。



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
(三)《大智度論卷一》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
對治散亂的心:念佛與數息
答覆四 :如何對治散亂的心
(一)念佛
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,定得往生,必無疑也。
(二)數息
➀《佛說大安般守意經》佛何以叫人數息,其中二因緣是用避亂意和得泥洹道。
➁《坐禪三昧經》一心念數入息出息,若長若短,數一至十,念與息同,制心一處,數隨止觀,轉觀清淨。心繫一處,斷諸貪嗔煩惱等各種粗惑思覺。
禪師介紹:德山宣鑑的傳人~雪峰禪師
雪峰禪師、雪峰聖者、雪山聖者
雪峰義存(822-908),唐代僧,泉州(福建)南安人,俗姓曾。其家世代奉佛,於襁褓中對葷腥之物,有本能的厭惡,每聞到鐘鼓之聲,或見到佛像、師父,必動容歡喜。
- • 九歲請求出家,父母不允許。
- • 十二歲隨父遊蒲田玉澗寺,有律師「慶玄」,道行高潔,雪峰一見就禮拜說:「我師也。」遂留在寺裡當童侍。
- • 十七歲落髮為僧。
- • 二十四歲拜謁芙蓉山「靈訓禪師(恒照大師、弘照大師)」大師見而奇之,遂依止大師。→估計靈訓禪師是雪峰禪師人生中最重要的師父。
- • 三十二歲與「巖頭-全豁禪師」、「欽山-文邃禪師」,四處參訪,曾問道於鹽官、大同、洞山等禪師,在洞山處擔任飯頭數年,後至湖南德山宣鑒處,頗受宣鑒之賞識,後承其法系。德山坐化後,又遊歷三年。→全豁禪師可以說是幫雪峰禪師大徹大悟的禪師,可是全豁禪師當時只是他的同參道友而已。在禪宗的歷史裡,有時候不是師父直接點化這個人大徹大悟的,有時候是同參道友幫忙點開的。最關鍵引導雪峰禪師開悟的就是巖頭全豁禪師。
- • 四十七歲時,追念芙蓉為肄業之地,遂歸芙蓉山,止於石室,即靈洞巖。時芙蓉山之東,有信士「方訓」等奉施山林,並創庵迎師居之。→當時靈訓大師已經走了,雪峰追念恩師,就在靈洞巖修行。
- • 因議此山當以何為名,有人謂有樵夫於峰頂拾得象骨,應稱號象骨山;有人言山頂四時皆有積雪,當取名雪峰。
- • 時觀察使「韋公」捨財建寺,歷經六載,寺乃大備。
- • 僧人「智朗」至長安,上書朝廷啟請賜額,得賜名「應天雪峰寺」。
- • 寺成之初,四眾歸依,緇素雲集,僧眾常逾千五百人。
- • 唐僖宗聞師道高德重,賜號「真覺大師」並賜紫衣袈裟,時師六十一歲。
- • 閩王(王審知)崇信佛法,欽服師之道德教化,布施錢數十萬,興建法堂、方丈室等,並執弟子之禮請師入宮說法。
- • 梁太祖開平二年(908)三月,師微疾,閩王命醫為師診視,師曰:「吾非病也。」遂不肯服藥。
- • 至五月二日,親筆寫百餘字之書函辭別閩王,晨朝出遊藍田庄園,向暮歸來便澡浴淨身,至中夜右脅而臥,安然示寂,世壽八十七,僧臘五十九,遺有《雪峰禪師語錄》行世。
師自開山建寺乃至入滅,闡揚教法四十年,嗣法門人五十六人,以「雲門文偃」、「玄沙師備」為最著;文偃禪師乃雲門宗之祖,玄沙師備禪師二傳而有清涼文益禪師,為法眼宗之祖。雪峰禪師可謂法門龍象,禪門宗匠也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