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.5.1(日) 大孝當度父母生淨土 法海頭陀苦行得稱尊
道膺公案七:始成孝養
洞山禪師勘驗道膺老和尚大時代的變化
一日,洞山禪師又勘問道膺禪師:大闡提人作五逆罪,孝養何在?
師曰:始成孝養。
不因朝廷譴責、民間抨擊,而毀棄佛陀出家制度
堅持佛門精神:有情有義、大慈大悲、不離不棄
逆境修行是必經之路,順逆及喜惡都是佛法的一部份
◆公案說明
一、不被時代吞沒
空手把鋤頭, | 修煉空的智慧、廣大無邊胸襟 |
步行騎水牛, | 運用自己的佛性且不依靠別人及佛菩薩 |
人在橋上過, 橋流水不流。 |
從高度的眼光看世界,短暫的變遷不要心慌 |
二、五逆罪
(一)罪由輕至重排序
五逆罪:害父、害母、害阿羅漢、害佛、破壞道場
(二)《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》此五者罪大惡極,將墮阿鼻地獄。
三、父母的心聲
《陶淵明-責子詩》
白髮被兩鬢,肌膚不復實。
雖有五男兒,總不好紙筆。
阿舒已二八,懶惰故無匹。(大兒子16歲,非常懶惰)
阿宣行志學,而不愛文術。(二兒子15歲,雖然沒這麼懶,但對文學藝術都不喜歡,不學無術,愛玩)
雍端年十三,不識六與七。(老三老四13歲,做事不用心,悠悠呼呼,散漫)
通子垂九齡,但念梨與栗。(小兒子9歲,貪吃)
天運苟如此,且進杯中物。
父母親介意孩子懶惰、貪玩、悠忽、貪吃
四、佛典對孝道的看法
(一)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》 為人兒女應供養父母及大修行者等無差別
父有慈恩,母有悲恩,若人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、一百五通諸大神仙、一百善友,一心供養,滿百千劫,不如一念住孝順心,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,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。
(二)《五分律卷二十》
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,若不供養,必得重罪。
(三)《毘尼母經卷二》 貧苦的父母,應自己先修道以回饋孝養之恩
若父母貧苦,應先授三歸、五戒、十善,然後施與;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。
(四)《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六、長蘆賾禪師孝友文百二十篇》 在孝養父母之時,要同時度化父母超生淨土
世間之孝,止於一世,為孝之小者;出世間之孝,無時而盡,因父母生淨土,福壽不止,如恆河沙劫,是為大孝。
(五)《洞山悟本禪師語錄》 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
故經云:「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。」良价捨今世之身命,誓不還家,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。
五、聖經對孝道的看法
- 《以弗所書6:2-4》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長壽。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。你們作父親的,不要惹兒女的氣,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。
六、送子出家詩(裴休) 裴休送子出家詩:弘法度眾對人間的貢獻更高
- • 唐朝宰相裴休,奉佛甚篤,在黃檗希運禪師門下得繼法脈,振黃檗宗。又經常拜謁名師學習禪宗法要,曾為圭峰禪師的著作撰序,其文筆及深厚的佛學根柢,名震當代,集錄有「黃檗傳心法要」、又著有「勸發菩提心」。
- •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少中狀元,皇帝封為翰林,但是裴休不願其子一意仕進,遂送他到寺院短期參學,少年得意的翰林學士日日在寺院裡挑水砍柴,身心疲累之餘,不免埋怨,但因父命難違,只得強自隱忍。一段時日後,終於忍耐不住曰:「翰林擔水汗淋腰,和尚吃了怎麼消?」
- • 住持無德禪師聽聞,微笑曰:「老僧一炷香,能消萬劫糧。」裴文德一驚,從此收攝身心,苦勞作役。
有大修為,你的話語蒼天會為你做見證 - • 裴文德回翰林院,日後有一個皇子生病,求醫無效,裴文德有菩提心,志願作為皇子的替身,出家為皇室祈福。父母不捨,文德跪求父母,一家流涕,裴休寫了一首「送子出家詩」:
《送子出家詩》
含悲送子入空門,
朝夕應當種善根,
身眼莫隨財色染,
道心傾向歲寒存。
看經念佛依師教,
苦志明心報四恩。
他日忽然成大器,
人間天上獨稱尊。
如何報父母的恩:成大器、獨稱尊 - • 裴休送之入潭州溈山「密印寺」(湖南省寧鄉縣境內)出家,(裴休雖然接了黃檗大師的脈系,後來他晚年也隱遁到密印寺去找溈山大師學習)由溈山靈祐禪師為之剃髮,取名為法海。剃髮之後,靈祐禪師役使其為頭陀,擔柴挑水三年,以磨其心,而法海每日冥想苦修,終於得道。
七、魯迅「論雷峰塔的倒掉」
魯迅探討法海和尚對人妖戀的行為及遺囑分享
(一) 裴文德即是《白蛇傳》金山寺法海禪師。(補充說明:白蛇傳是虛構的故事)
魯迅在「論雷峰塔的倒掉」對法海進行了猛烈抨擊:「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。白娘子自迷許仙,許仙自娶妖怪,和別人有什麼相干呢?他偏要放下經卷,橫來招是搬非,大約是懷著嫉妒罷,那簡直是一定的。」
(二) 魯迅(周樹人)乃民國初年的文學家,曾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。1936/10/19 逝世於上海市,遺囑共有7條,其中前幾條交代喪事家事;第6條是,對別人應許的事物不可當真;最後一條是,萬勿接近「損著別人的牙眼,卻反對報復,主張寬容的人」。
八、犯五逆罪能解脫嗎?
犯五逆罪的人能夠解脫嗎?多數佛典認為沒救
(一)《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》此五者罪大惡極,將墮阿鼻地獄。
(二)《無量壽經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:設我得佛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。
(三)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~下品下生章》若有眾生,造作惡業,五逆十惡……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,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
延伸閱讀
2021 天界之舟 天雲老師 佛學講座(實用生活禪)禪門公案|美好的心靈饗宴
2020 天界之舟 天雲老師 佛學講座(實用生活禪)禪門公案|美好的心靈饗宴
2019 天界之舟 天雲老師 佛學講座(實用生活禪)禪門公案|美好的心靈饗宴